我们离车险个性化还有多远

  2月1日对广大有车族来说是个好日子:交强险在降低价格的同时,责任限额也大幅提高。与之相应,商业三责险的费率也随之下调。这让有车族切实得到了实惠。

  在前不久召开的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吴定富主席指出保险业要夯实长远发展基础及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交强险和商业三责险费率的改革,正是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

  因为保险说到底,还是一种商品。只不过这种商品是无形的,消费者花钱买到的是一个预期:避免或是降低风险。而风险的价格虽然有点难算,但并不是没有谱的。号称“金领”的保险精算师,干的就是这活儿。

  通过一年的运营,保险业在交强险方面已经积累的一定经验,经过前期测算及后期听证,交强险的保费降低了,保额提高了,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保险业得到了信誉。不过这样的结果使交强险对商业三责险的替代程度也大大增加。如果商业三责险的价格不调整,达不到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的程度,恐怕让他们掏出腰包来就会比较困难。产品卖不出去,保险公司哪还有长远发展呢。

  再往深一步想,作为有车族的一员,在享受到交强险和商业三责险降价的同时,记者和很多消费者一样,希望车险能够像市场上的其他有型商品一样,做到“量体裁衣”。因为上文已经说过,保险产品的价格是依据风险来定价的。如果这个逻辑得以成立,那么,车险产品的价格就应该是个性化的。

  目前国内的车险价格多以车辆本身的价格为基础,而事实上车辆的风险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非常复杂。以盗抢险为例,同样价位的车,有些车型就是比较让贼“惦记”,这一点有刑侦部门的数据为证;还有,同样的车型,有的总是停在有人看管的地下车库里,有的经常跑长途停路边,有的装了防盗系统,有的则没有;这些应该都是不同的风险,而在盗抢险的价格上却没有体现出来。

  同时,记者注意到,继2007年交强险实行费率浮动与交通事故挂钩以后,新版商业三责险也突出了对车主交通违法记录和赔款记录的考量。那么,同样的变化能否延伸到车损险?让出险少甚至不出险的客户在续保车损险时降低费率,而经常出险的客户则提高费率,让客户所购买保险的价格与他们的风险真正相应。

  再细想想,司机的年龄、驾龄、性别、性格、家庭、教育、汽车的品牌、颜色、用途、新旧,甚至一辆车每年行驶的里程,每一个因素都是车险定价的风险因素之一。可是我们现在的车险产品能够完全体现出这些不同吗?

  与交强险相比,盗抢险、车损险之类的产品说消费者完全没有选择也是不对的。至少还是有两个选择:买,或是不买。当然,这只能当成笑话来讲。但老让那些风险系数低的客户咬着牙掏出腰包“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不太合适。对保险公司来说,老得为那些风险系数高的客户埋单,也有点冤。

  改变这种局面,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车险的价格与风险真正挂起钩来,做到“量体裁衣”。显而易见,车险个性化,既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风险意识,也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质量,对产品的提供方和消费方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