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国内寿险业对外资开放时,曾有“狼来了”的论断。那么这次交强险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是否真是狼来了呢?
这个小长假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将原来的“中资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修改为“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只是少了“中资”二字,却标志着中国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
事实上,关于交强险向外资开放的话题,近来业内也探讨不断。因为在2月,中美双方发布的《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中曾指出,中国将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这一消息传来,有些车主认为,这下子车险服务可好了,中资车险如果服务不好,可以买外资车险,估计这对中资财险公司冲击不小……但中资财险公司对此似乎并不感冒。
因为中国车险行业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很简单,就拿车辆维修的价格来说,地区间维修价格差异很大,同一地区因维修资质、场地不同价格也不同,很难建立统一的价格标准。但在国外,每个品牌车的配件价格都是透明的,所以外资险企刚开始很可能会“水土不服”。
前段时间,一位去国外旅行的朋友告诉记者,在国外坐旅游大巴时,她因为晕车想坐在司机后面一排的位置,但司机说什么都不让,原因是这一排座位风险高,保费也高,司机没投保,所以她只能坐在后面有保险的位置……显然,朋友的这段经历,一方面说明,在国外,大家的保险意识很强;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外资保险公司的车险服务,也是建立在高保费、严格合规基础上的,而且外资保险公司非常看重风险和成本控制。
所以,交强险对外资开放,短期内应该不会对市场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外资险企的优势在于经营高端客户市场,不会盲目在车险市场上疯狂追逐份额,看来,“狼来了”的判断还早了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