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车险市场改革的“何去何从”
dquo;井喷”的东风,业务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在加强监管的大势下,经营业绩全面改善。但做大并不等于做好,行业业绩好并不等于消费者满意。我国车险的发展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命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推进全行业经营管理升级,特别是服务社会和保险消费者水平的提升。在条款费率管理领域,进一步导入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形成对保险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外部压力,继而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特别是车险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是这次改革的深层次诉求。
性质解读 这次车险改革之所以一开始就被一些人误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人对这次车险改革的性质缺乏认识,特别是一些海外的投资者、中介和媒体。这一点从他们的“汉译英”就可窥见一斑,绝大多数的分析师将这场改革翻译成为了“liberalization”,即“自由化”。而从国外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看,一些国家曾经进行过“市场自由化”改革,如德国、韩国等,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曾进行过车险市场的自由化改革,采用的是完全放任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其结果是整个市场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使得德国车险市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痛苦不堪”。于是,当人们再次看到“liberalization”这个字眼的时候,很容易就联想到那些国家“自由化改革”的惨痛教训,就难免有点“心有余悸”,就容易“反应过度”。 笔者认为,我国这次车险改革的性质是“基于差异化的市场化改革”,也可以说是监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是理性、有序、规范和渐进的。改革的特点,一是通过制度约束,强化消费者保护意识;二是通过差异化,推动科学化;三是通过扶优限劣,促进共同提高;四是通过多管齐下,实现系统协同和综合治理;五是通过循序渐进,确保平稳有序。因此,如果我们走近这场改革,深入了解并理解改革的背景、初衷和目的,就能够对改革的性质有更准确的把握。所以,从本质上看,这次改革应当被解读为“deregulation”,即放松管制,而不是“liberalization”。 方案解读 这次车险改革方案可以用“维权”“差异”和“稳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首先,这次改革方案的出发点就是要更好地维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的手段是公平、规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