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车险市场从根源抓起 彻底切断不正当竞争
二是增资扩股。如果股东愿意,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来弥补承保亏损。但对于大多数产险公司而言,其资本补充的速度远远低于保费扩张的速度。显然,股东并不愿意完全用资本来弥补承保亏损。
三是继续“滚雪球”,用规模扩张带来的现金流来维持资金链条。显然,在前两个方式很难走通的情况下,继续“滚雪球”的方式就成为快速扩张的公司弥补业务亏损的法宝了。但这种方式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公司内外部的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公司业务停止增长。而一旦公司预期的增长出现停滞,则其资金链将可能会断裂,“滚雪球”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不正当竞争的公司根源 基层公司对于不正当竞争只有两种应对策略:一是跟风,但这会导致违规行为,特别是违反监管部门对于手续费支付标准的限制;二是抵制,但这显然会影响其业务发展。在这样的困境中,为了完成计划任务,大多数基层公司都会选择违规支付或变相支付高额的代理费用及佣金,然后通过做假退费、假赔案、业务不进账和挂假应收保费等手段解决费用来源问题。在这里,我们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发挥着作用,即守规矩的代理人、职业经理、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被不守规矩的同行通过不正当竞争给挤跑了、或挤得变“坏”了。
我们认为,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表面上问题出在基层公司,其实根子在总公司的发展目标和考核导向上。一些公司经营目标似乎尚不明确,在业务规模、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之间摇摆不定,考核导向变来变去,基层公司无所适从。由于治理结构的缺陷,很难说一些公司真正意义上秉持了理性经营的原则。一些公司似乎不在乎企业盈亏,只追求短期利益和现金流,其考核体制使得业务做进来就成为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也就没有谁真正在乎市场规则,在乎保险市场长期和良性发展了。
因此,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一味地指责和处理基层公司员工的做法并不明智,问题的关键在于总公司的经营理念与以此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用工报酬制度。公司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改革考核激励机制和用工报酬制度才是理性的选择。
不正当竞争的监管根源
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另一个根源在于监管部门监管目标错位、监管尺度不一、执行力差,从而导致对于风险监管不力。目前中国保险监管的特殊性在于,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机构合一,发展目标与监管目标合一,这导致监管者与行业主管者的角色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保险监管部门作为监管者,要关注市场主体是否合规经营,是否存在破产风险,是否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等,从这个角度看,希望严格风险监管;而作为行业主管者,又必然要关注行业的增长问题,甚至会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促进行业的增长,这就在客观上对那些风险严重的公司难以真正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结果造成了风险监管执行不力、执行标准不一,削弱了风险监管的权威性,使得一些高风险的公司仍然在继续玩着扩张的游戏。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