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率市场化大势所趋 车险业务效果边走边看

车险费率市场化迫使各家保险公司都非常关注寿险精算,引进非寿险精算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精算事业的发展。比如,平安产险公布了该公司制作的中国大陆第一份完整的车险精算费率表,该费率表是在平安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的数据基础上,参照国外先进模式和经验制成,是中国车险精算系统与国际水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车险费率市场化之后,2004年,天平车险横空出世,某种程度上说,这算得上是改革的催化作用。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车险公司,天平车险获批了独立于A、B、C以外的车险条款;同时,一些新的销售渠道亦开始崛起,例如车盟、盛大、从众等。这其中,还有部分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这些,都是改革的东风吹过之后的果实。

  新车险出台的逻辑是:因为恶性竞争,导致车险亏损,特别是费率市场化之后,产品太过复杂,太不统一,比如当时人保财险的车险条款体系有8个主条款和11个附条款;太保产险推出的“神行车保”系列产品包括综合险、传统险、摩托车定额保险三大系列45种产品。这种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状态。老百姓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根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又徒增成本。与其放开,不如收紧。

  于是,2007年版本的新车险回归了最初的“一统天下”。

  “二回头”——你可以跑,因为我有了绳子

  2001年试点,2003年正式实施的车险费率市场化,初衷是很好的。毕竟保监会统一制定费率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只是,那时候的中国财险市场还是一个没有出过门的孩子,如果家长一下子就把他推到大门外的闹事上,他将会感觉无所适从。

  韩国在1994年就推出了车险费率市场化,但直到2002年才把车险费率全面放开。费率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而费率放开后,对各个保险公司的精算队伍的要求则会大大提升,需要他们掌握大量的数据并且反复的核算。若没有这样的实力,费率放开无益。

  时至今日,被2007年“罢黜”的车险费率市场化,又开始了个别地点的试点工作,可以说,这又是一条“回头路”,这次“回头”,是因为孩子长大了些,可以试着让他自己出门看看了。

  “2003年国内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尝试,由于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各家公司为抢市场大打价格战。有鉴于此,这次监管部门并没有全面铺开,而是选择在几个具有车险信息平台的城市先行试点。此次费率改革建立在车险信息平台上,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