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中介拓展非车险业务
作者:苏微佳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自从2007年车险电销产品诞生以来,已经有人保、太保、平安、天平、大地等多家产险公司陆续获批车险电销资格,中介渠道在车险竞争中的优势就此受到冲击。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车险保费收入约42.97亿元,其中近83%的业务收入来自中介渠道,比上年同期减少超过2个百分点。 保费流向低价渠道 中介机构之所以能够招揽众多私家车保险业务,关键在于其“大手笔”的返利策略。据了解,不少私家车主都曾有过“购买车险赠送油卡”的经历,而且保费越高获得的油卡金额也越高。 有人算过一笔账,按照某车险代理商曾经实行的“买车险满3000送600油卡”计算,基本返利幅度高达20%。如果保险公司按照规定支付车险手续费,那么该代理商每笔业务至少亏损保费的8%以上。换句话说,代理商在如此让利幅度下还能有盈余,那么保险公司支付的手续费一定超标了。 然而,正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如今,车险代理机构还是输在了车险价格上。保险公司力推的车险电销渠道,直接导致了车险代理机构业务量的萎缩。电话车险15%的费率优惠,恰好抵消车险手续费15%的上限,这把中介机构的返利策略逼到绝境。 专家认为,虽然保险公司已经向公众作出车险服务承诺,但广大车主却未必已经形成根据服务挑选保险公司的意识。目前,车险业务整体的续保率不高,且车险保费总是向费率较低的渠道聚集,足以证明价格竞争仍占据主导地位。 生存空间遭到挤压 中国保监会日前发布的《2009年1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全国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34591家,比上季度末减少2043家。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监管部门严格执行车险手续费规定,导致车险中介机构手续费收入锐减,已然危及到这些机构的正常经营。原先一些在车险竞争中“呼风唤雨”的大型车险代理机构,如今每月亏损巨大。 车险中介业务发展遭遇外部环境突变,生存空间遭到严重挤压。一方面,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坚守商业险15%、交强险4%的手续费上限,导致中介机构收入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车险电销业务的蓬勃发展,15%的费率优惠吸引了大量私家车业务。 对以车险业务为主的代理机构来说,保持车险业务量不减少已属不易,更不用想进一步业务扩展。车盟从众CEO张作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险代理机构没有属于自己的产品,服务也是来自于对市场资源的整合,因此经营状况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如果市场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么继续坚守车险等于是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主营车险将成往事 据了解,如今面临生存压力最大的还是那些以车险为主营业务的代理机构,相反汽车经销商这类兼业代理却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今年1季度,全国汽车经销商保费收入55.84亿元,手续费收入6.37亿元。 一般情况下,各大汽车经销商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且配套的维修、救援服务已经使客户形成了依赖心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车险业务虽是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却不是车商的主营业务。手续费水平的变动,很难影响到其整体的盈利能力。 张作元认为,要生存就要思变,车盟从众已经专业设立座席用于开拓非车险市场,针对公司所有车险会员推出综合意外险产品。目前,该意外险产品为公司专属销售,并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从目前推行效果来看,车盟从众的会员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令人满意。 调查发现,本市不少保险代理机构已经完成了业务结构的调整,车险业务由主营业务将为附属业务。企业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保险以及企业团体保险正成为保险代理机构的主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