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将临:我国车险后转型期特征显现
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发生了质变,车险市场秩序得到空前规范,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是2011年以后。虽然2011年车险监管思路没有大的变化,但市场发展周期性的客观规律,以及各市场战略转型的双重作用,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由于车险保费充足率大大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大幅好转,保险公司降低利润空间做大业务规模的冲动和倾向愈发明显;另一方面,在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的情况下,中小保险公司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加快业务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 应当说,2011年的车险市场具有明显的后转型时期的特征,各市场主体经营策略差异化程度日益显著,市场竞争与经营业绩分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如果说车险市场在2010年达到了近年周期性发展的一个巅峰,那么,可以认为从2011年开始,车险市场环境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新一轮更加激烈的竞争已逐步开始,市场在诸多方面的变化已初露端倪,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变革。 (四)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在争议中完善 2011年2月起,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车险“无责不赔”“高保低赔”等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拉开了完善商业车险制度的序幕。9月23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0月1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了《机动车辆商业保险示范条款(征求意见稿)》。由于相关制度和条款尚未最终确定,最终如何调整还不得而知,但保险行业所表现出的诚恳、务实的态度,相信会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通过对上述事件的回顾,笔者认为,一方面对于“无责不赔”“高保低赔”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应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分析、客观看待。另一方面,保险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反思。首先,公众之所以有意见、有误解,是由于公众对保险行业不信任、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险行业自身造成的。其次,随着车险客户数量的增长和客户构成的深刻变化,保险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保险行业并没有跟上汽车产业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最后,从前几年公众对交强险的关注,到今年对商业车险的讨论,均说明车险与公众的关系日益密切,然而车险行业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与公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 同时,存在争议不是坏事,对保险业而言恰恰是一个契机,应当通过此次事件,促进车险经营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我国始终实行保费与车价挂钩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