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估业前行两大掣肘
人才流失频繁和专业独立性弱两大瓶颈掣肘保险公估业前行。 近日,在一家保险公估公司工作的小张向领导递交了辞职书,小张职业生涯的下一站是保险公司,他将在保险公司从事理赔工作。小张的跳槽路径是很多保险公估人向往的,这一现象真实地揭示了保险公估公司面临的困境:人才流失频繁、缺乏独立的专业性,已成为制约保险公估公司发展的瓶颈。 人才流失频繁 “由于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仍有些被保险人不知道保险公估人到底是做什么的,甚至没有听过保险公估人这一概念。”达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万红平在第二届国际公估会议上表示。 他指出,保险公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保险公司委托的,但在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将理赔案件委派给保险公估人处理的比例还很低,而且出于成本考虑,目前这个比例仍然呈下调趋势。据了解,一些国外的保险公司支出的公估费用占到总赔款的约10%-15%,但在我国,还远没有达到该比例。 万红平指出,保险公估师这一职业由于工作本身充满挑战性,而且待遇也不是很高,导致了一些有经验的公估师纷纷转去保险公司从事理赔工作,或者干脆离开该行业,这导致了保险公估公司出现了人才的瓶颈,如何留住人才成为各家保险公估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理赔部副总经理刘宁指出,今年来,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保险公估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地体现,逐渐成为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近两年人保和公估的合作不断加深。2007年该公司的保险公估费支出为1.6亿元,2008年达到了3.42亿元,而今年前9月公估费达到了2.5亿元,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刘宁介绍,在和公估公司合作中,他发现目前保险公估从业人员流动频繁,这导致一些知名的公估公司,在某些赔案、某些险种上的专业能力也有不足。“我们正探索建立保险公估师的分级管理体系,将面向公估公司的评价逐渐转向面向公估师的评价,把公估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作为聘请的主要依据,推动保险公估市场的发展。” 专业独立性弱 万红平指出,在和保险公估公司合作时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这点可能会动摇保险公估公司存在的基础。“在某些核损方面,公估公司并未坚持中立的地位,有时候会更多地考虑保险公司的利益。”他指出,公平、公正是保险公估公司立足保险市场的生命线。“各保险公司出于对自身成本、利润的考虑,或多或少存在惜赔的现象,保险公估的引入,其目的就是要发挥保险公估机构独立的特点,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做出公允的评估,使得保险保障功能充分发挥。” 第二届国际公估会议上,很多参会人员也表示,虽然目前国内的公估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该挑战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很快进入公估行业的寒冬时期,但相信在政策支持下,保险公估业务一定会趋于健康发展,并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