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险企交锋:“狼”未胜“羊”

财险的处境则更为窘迫,整体上看,外资财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延续下跌走势。外资财险市场份额最高时为2005年末的1.31%。 2006年上半年下滑为1.24%;2007年上半年下滑为 1.13%;再到 2008年上半年的 1.1%,2009年上半年的1.04%,2010年上半年的1.02%,直至今年1季度的1%。

  “对外资而言,盈利远比市场份额重要!”沪上某外资财险负责人表示,在陆续完成分改子后,近年来外资财险其实动作很大:增资扩股、加速圈地、人事变动、增设产品等不断。不过,由于目前外资财险业务对象主要锁定于本国的关联企业或股东业务,其主要险种也以责任险或运输险等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和以车险为主的中资财险抗争。

  利润追求难

  “真正在国内市场赚钱的外资,不是成立合资公司,而是参股中资保险。因为具体至外资保险的管理权,或者中外各半,但是冲突不断;或者旁落外资,但是水土不服。”在谈及外资保险盈利难的瓶颈时,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如是表示。

  统计显示,2010年近7成合资寿险经营亏损,合计亏损额达到17.2亿元。盈利合资寿险公司包括中宏人寿、太平洋安泰人寿、信诚人寿、中意人寿、友邦保险、招商信诺人寿和中英人寿。绝大多数合资寿险公司还是亏本经营,经营超过10年的中德安联人寿与金盛人寿去年分别亏损2.94亿元和7689.2万元。

  太平洋安泰人寿董事长施解荣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寿险公司7年盈利通常是在市场相对成熟、金融环境比较稳定、寿险公司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的一种预测。国内保险市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各家寿险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不尽相同,以致在机构、队伍建设和业务发展重点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如有的外资股东坚持追求产品利润率及稳健经营,但某些中方合作伙伴基于资产短期增值,要求保险公司在新产品投放、渠道建设与分支机构布局方面加快速度,反而忽略经营利润。 ”

  郝演苏指出,从股东结构看,绝大多数外资寿险公司采取“金融+实体”的股东组合模式。结果就是,有些外资寿险公司是外方股东当家,有些则是中方股东干预经营。由于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经营方式差异较大,因此很容易导致寿险公司在管理和决策产生波动。作为金融机构来说,业务规模越小,抗风险能力就越弱,盈利就越难。

  战略大调整

  2008年的AIG危机,使得外资保险的代表友邦保险快速失去与中资保险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