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险企交锋:“狼”未胜“羊”

内团险市场的大门轰然打开。短短一个多月,就有太平洋(601099,股吧)安泰、广电日生、中宏人寿、信诚人寿等捷足先登,拿下团险牌照,而一度被中资保险视为最强竞争对手的友邦时隔2年后才得偿所愿。

  团险成为外资寿险“攻占”国内市场的试金石,也是一针催化剂。 2005年1月,中意人寿拿下中方股东中石油200亿元的团单,引爆团险地震,中方股东的价值和资源被市场重新认识。于是,市场上不乏“依葫芦画瓢”者——金盛人寿将眼光投向五矿集团众多供应商和客户;海尔纽约人寿直接将分公司开到海尔集团总部青岛,不再望梅止渴;海康人寿也很快在北京设立分公司,中海油近3万名员工无疑是很大的诱惑。

  此后,外资寿险掀起新一轮扩张潮。中宏人寿等潜伏多年的外资寿险纷纷将业务触角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中外资竞争的战线也由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2005年,中英人寿和中意人寿的总部分别从广州迁往北京。此外,江苏、山东、青岛、浙江、四川、湖北、福建都分别有2家外资寿险进驻。

  截至2005年12月底,名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多家境外保险公司,已有27家在国内设立营业机构,外资保险的数量达到40家。国内保险市场全面放开,外资保险用热闹的姿态开了一个头。

  市场份额低

  在外资寿险大举进军国内市场的同时,一场合资寿险的股权变动也掀起冰山一角。 2005年,安联保险与大众保险的姻缘走到尽头,无意持续注资的大众保险选择离场,将股份转手新东家中信信托。许谨良指出,这是国内合资寿险遭遇瓶颈的典型例证,没有市场份额、没有预期利润,使得股东双方没有持续投资的动力。

  对于保险公司经营而言,规模与盈利是目标,更是准绳。但回顾外资保险这10年,规模难上,盈利难求是其尴尬的写照。

  2005年1月,保监会公布保险市场开放后的首张成绩单,市场依旧是中资的天下,而外资保险的分化异常明显。在这张成绩单上,9家中资寿险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超过97%,19家外资寿险的份额不到3%。截止今年1季度,25家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也仅为3.4%。 2005年末,凭借中意人寿的团单,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达到8.8%,这成为近10年来的最高值,不免让人唏嘘。客观上看,由于合资寿险的分支机构和中资寿险差别明显,作全国市场的比较有失偏颇,但即使在较早开放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也从没有超过30%。

  至于外资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