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明:时刻准备着

  2007年,深圳民太安保险公估公司实现年度业务收入1.4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连续九年居全行业之首。经过13年的发展,民太安的全国布局已基本成形:民太安旗下设有车险、财险、医疗健康险三个专业保险公估公司,公司从业人员已达1873人,在全国注册成立了15个省级分公司并在30多个城市设有营业网点,与50多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有业务合作关系,全面推进车险、财产险、水险和医健险4大公估业务,还与国际知名的保险公估机构展开了业务合作,并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1%的现实和80%的理想

  而1994年杨文明踌躇满志带领深圳民太安保险公估公司进军国人还很陌生的保险公估领域时,谁都不会想到民太安能有今天的发展和规模。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国内保险公估的现状,“在中国的保险行业里,它是一个小得几乎要用显微镜来看的子行业”。当时有两个数字的对比或许更能说明问题:美、日等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公估公司处理的赔案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中国的保险理赔案例中,经公估公司处理的不到1%。可是正是这1%和80%的差距,让杨文明看到了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前景,更让他产生了进入保险公估行业的冲动和决心。

  从最初公估全行业亏损到2007年保险公估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杨文明和他带领的深圳民太安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见证了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保险公估机构255家,评估估损金额达92.53亿元,实现公估服务费收入4.49亿元,实现公估率近10%,这已经远非当年的1%可比了。杨文明坚信,中国的保险公估率会有高达80%的那一天。

  80%的理想要靠脚踏实地来实现。民太安的从无到有,从亏损到盈利,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也是通过一份一份的合同实现的。而作为民太安的“领头羊”,杨文明更是凭借和保险公司的一次次合作,对一份份合同的优质兑现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极佳的人缘。而民太安也在业内树立了专业形象,赢得市场的认可。2007年12月17日,杨文明当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和副会长,这也是对他以及民太安在过去几年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果说1994年成立之初,民太安和当时全国公估业的状态都是“靠天吃饭”;而2003年6月,民太安拿到了当时国内惟一一张专业车险公估执照成立专业车险公估公司,并于当年8月和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签订了长期合约,在车险理赔中全面引入公估,从而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顿,有了事业发展的立锥之地。那么到了2007年,面对已经有了良好发展基础的公司现状,民太安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为迎接公估业的快速发展而谋划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用杨文明的话说,80%是公估全行业的目标,而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民太安能保持着20%的市场份额就是了不起的发展。

  正如当年公司进入车险公估市场前,民太安做了两年的准备工作。为了保持20%的市场份额,面对越来越强大的竞争者,杨文明总是能提前布局,为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未雨绸缪。只是在这个目标接近实现的时候,因为大家可以理解的静默原因暂时不能作任何宣传。

  2007年民太安在原有湖北、广东分公司基础上,新开北京、上海、四川、福建、大连等15家分公司,并设立漳州、泉州等分公司二级机构,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30余个城市。同时,民太安不断深化联合办学的层次,扩大联合办学规模,到目前为止,已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的院校已达13所,每年可培养人才600余人。极大地缓解了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引起的人员紧缺问题,并为公司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好了人员储备工作。2007年公司完成了汽车保险理赔服务管理系统的升级,并进一步导入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GPS调度系统和呼叫中心系统,顺利完成了产险公估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为2008年打造统一的信息化理赔服务平台,提高公司保险理赔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打下基础。

  面对已经到来的2008年,在民太安的规划中,又有了很多有待完成的准备工作:加强渠道建设,营造业务发展的优质环境;加强业务后援平台的建设,提升后援平台的服务能力;加速服务网络的升级,扩大网络覆盖面;大力发展新业务,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打造分支机构“拳头产品”,提升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总之,在目标还未实现之前,时刻准备着!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