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集体涨价 豪华车险“遇险”
仅车险业务这一块,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就已经超支,即使别的业务收入赢利,也难抵车险入不敷出的局面。
以下的一些数据或许能部分说明车险行业全军尽墨的原因———目前在广州市场,车险公司70%的业务来自于中介代理。保监会曾规定车损险及附加险代理费不得超过实收保费的15%,第三者责任险手续费不能超过8%,如今,这一界限早已被保险公司们提高至30%、40%甚至50%.中国平安发布的2007年年报显示,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综合成本率上升,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支付中介机构手续费。
保监会也曾制定过保费最多只能打7折的“限折令”,但是车险公司不时会爆出“三折”、“四折”的“震撼价”……
这让一大批钻研“高收益,高回报”的保险精算师们吐血。
根据保监会的统计数字,全国车险保费收入占各公司财险保费收入的59.48%,在广东,这一数字为56%左右。作为产险业的第一大险种,各家保险公司均在车险业务上押下重注。
这让主管者很是头痛———价格战、过度返佣公然“踩踏”红线,“无形的脚”踩住了“有形之手”。今年以来,广东保监局接连开出了多张罚单以逞威慑之效:其中包括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荔湾支公司承保南航200余台车险业务,将“非营业企业”费率按“机关非营业”收取,共少收保费17万余元,被处罚款十万元,支公司领导遭撤换;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参加某法院车险投标时低于7折报价,被处罚款十万元;中国人保低于标准报价被处罚款五万元……
在新近出台的2007版商业车险条款中,50万元以上的高档车的费率和2006版相比,高出了5%到20%.
这一规定选择在愚人节当天出台,很是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各家保险公司的老总们对此规定压根就没当回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后浪推前浪”的故事总会刺激老板们的想象力。
价格战的白热化因产品的同质化而起,只要现在的价格还有一点调整空间,现在的价格就是不稳定的。
若干年前,就有人预言保险业的故事没什么新鲜,老故事翻新,新故事重组。走的是彩电、PC们的老路———降价的过山车一开始就停不下来,直到这一回合玩完。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