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历史契机(上)

——泛华保险服务集团资本重组公估机构现象透析 
 

  纵观保险公估业过去现在与未来,2008年必将成为标志年。自本世纪初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保险公估业,最终依靠资本平台的强力,步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而这一页由泛华保险服务集团掀开。泛华保险服务集团2007年12月登陆纳斯达克市场融资2.16亿美元,获得整合中国保险中介业的基础。此前,泛华集团已经收购22家保险代理公司及4家保险经纪公司,在打造中国保险中介集团平台的战略驱动下,更大的资本运作直指保险公估,继2007年12月成功收购广东方中公估公司后,于2008年4月上旬与深圳普邦公估公司达成并购协议,同时展开与国内数家知名品牌公估公司资本重组保险公估集团的商谈。国际国内经济与行业发展的内外因素促成我国保险公估业资本重组的趋势,泛华的先期介入成为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新格局的历史契机。

  一、我国保险公估业资本重组的宏观背景

  (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主流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并购已成为全球经济整合和发展的主流趋势。国际保险业着眼于未来竞争战略,自2005年下半年发起形成并购浪潮。我国保险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及与国际接轨卷入国际金融一体化阵列。寡头垄断经营,大型保险公司资本实力的强劲增长,使国际金融市场领域的被猎者变成了捕猎者。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一体化的主要特点。光大银行、中信集团等已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平安保险先后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从而搭起跨越保险、信托、银行的金融控股集团架构。

  (二)政府监管部门的产业政策扶植

  为促进保险产业链的完善及充分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产业链中的作用,保监会一方面引导保险公司加快基层分支机构经营转型,逐步缩小和剥离一部分展业、服务和理赔职能,一方面是支持保险中介探索建立保险中介集团,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市场化重组与并购。

  (三)行业市场的高速增长

  我国保险公估业尚处初级发展阶段,但是近3年以年均67.22%的速度增长,其高成长性增加了境外资本和境内资本进入的吸引力,投资者可以通过并购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保险公估业,节省成长的时间与成本。

  二、我国保险公估业资本重组的微观背景

  (一)低起点高速成长的公估业相对落后于保险业发展

  我国现代保险公估业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其发育,经过本世纪初的高速成长,至2007年底行业机构254家,当年营业总额7.2亿元,同比增长65.71%,首度出现亿元规模的公司,17家跨入千万级门槛。但相对产业链上游的国内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高速市场化,以及保险业发展对高品质公估服务合作的要求,差距却是越来越大。2007年公估核损136.36亿元,占比当年财险赔款支出总额1020.47亿元的13.31%,同比下降近两个百分点。254家机构其前17名后的237家营业总额平均额刚刚迈过百万门槛(102.83万元)。

  (二)低端市场的集聚使行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

  规模品牌论下,2005年至2007年行业车险公估市场增长狂飙突进,年均增长104%。2007年行业车险公估营业收入3.88亿元,占比营业总额53.9%,稳居行业前四的均为以车险公估为核心业务的公司。2007年行业前20名除上海天衡及外资的罗便士、平量行等3家坚守在非车险公估的高端市场外,后起基本也是靠车险公估市场的突破一年成名。行业近3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虽然高达67.2%,但非车险公估业务年均增速只是27.6%,总额占比也由2004年前的超过90%滑落至2007年的46.1%。行业2005年首度盈利2023万元,营业利润率6.81%;2006年、2007年行业营业利润率分别降至3.52%、3.16%,绝大多数公估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三)“马太效应”格局形成并持续维持

  早期创业的公估公司,依靠与保险人的人脉关系开拓市场,至2003年形成人脉垄断市场格局。随着基础队伍建设的完成与执业经验的积累,一批凭专业技术崭露头角的公司使原来的人脉关系形成的市场垄断转化为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形成的技术垄断,在2004年打破市场高度集中于几家的局面形成行业十强的市场垄断,初现行业“马太效应”。2005年至2007年,行业前十公司市场份额分别为62.2%、59.6%、53.9%,“马太效应”得到强化与维持。(上)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