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财险持续引领非寿险市场发展
2008年12月27日,中国非寿险业的发展历史因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而记上不平凡的一笔。这一天,中国非寿险业首次有公司年度保费超过千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标志着中国人保财险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发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也同时标志着中国人保财险已经步入了一个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全新发展时期。
60年来,中国人保财险在“人民保险、造福于民”的实践中,牢牢把握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尤其在最近几年中,公司的业务发展、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内在品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进步。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公司累计承担保险责任金额达238.7万亿元,约为同期中国GDP的2倍;累计上缴国家税金309.37亿元。
在与共和国同成长的进程中,中国人保财险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但牢牢把握中国非寿险市场领头雁的地位,不但在全球非寿险市场中占得重要一席,更为可贵的是,公司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坚守着以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为己任的独有品质,在行业内始终保持着产品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
截至2008年,公司共有保险产品2500多种,涵盖机动车辆险、财产险等非寿险各个业务领域。目前,公司平均每天开发1个新产品,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保险保障服务。公司在承保、理赔和再保险等核心技术领域也处于国内非寿险业领先水平。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引入精算技术开发产品的非寿险公司,在航空航天、核电站、能源、远洋船舶、大型工商企业、政府采购、农村保险等重要业务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
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保财险不断强化产品、技术的同时,也格外重视网络建设、人才建设和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公司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机构网络,包括1万多个机构网点,320多个地(市)级承保、理赔/客服和财务中心;公司还率先在全国开通365天24小时服务专线95518。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对公司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差异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公司品牌树立打下牢固的基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保财险有效发挥保险职能作用,保险保障从火箭卫星、海上油田、奥运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对外贸易等经济社会重要领域,再到关系民生的人身意外、机动车辆、“菜篮子”、“米袋子”工程,覆盖和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先后承保了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青藏铁路、大亚湾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东海油气田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承保了东方红二号、亚星一号、风云一号等36个航天项目,连续35年承保中国民航联合机队项目等。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有中国人保财险强有力的保险保障。
公司还积极投身农村保险事业,逐步建立健全了面向农村的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中国人保财险产品、服务和人员“三下乡”。2007年至今,中国人保财险农业保险累计承担种、养两业风险责任1969.17亿元。其中,累计承保生猪8572万头次,能繁母猪5774万头次,占全国能繁母猪承保总数的85%以上;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4.1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近1/6,承担风险责任1119.82亿元。政策性农房保险扩展到11个省级分公司,投保农户3132万户,承担风险责任3000多亿元。
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面前,中国人保财险也勇于担当,有效发挥了保险的防灾减灾、灾害救助、经济补偿和稳定社会职能。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非典”、包头空难、鑫诺二号等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以及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灾情和灾难发生后,中国人保财险总是在第一时间积极施救、及时赔付,帮助受灾企业和群众走出困境、重建家园。
中国人保财险党委书记、总裁王银成不久前表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站在发展改革的新起点上,中国人保财险将紧紧围绕集团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以销售能力建设为龙头,以信息技术建设为支撑,以核保核赔师等专业技术制度建设为主干,以内部服务价值链为纽带,以绩效考评和优化资源配置为驱动力,努力打造开放、高效、透明、高度智能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公司将着力提升服务能力、销售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引领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王银成说。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