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落实十七大精神、提高保险业竞争力系列报道之六 在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业务发展,还是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均起到了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二届保险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一致认为,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将IT融入企业的战略,使其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和认为,在未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IT将不再是一个配角,而是主角之一,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战略的角度看,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IT的竞争。 据王和介绍,人保财险早在2000年就认识到未来金融服务企业的竞争将集中体现为信息技术的竞争。为此,公司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五年规划,并将其作为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启动了硬件环境、应用系统和运维体系建设三大工程。正是由于公司持续推进了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近年来,人保财险的保费规模从 2000年的 465亿元发展到今年将突破 880 亿元,每年维护着数千万的客户,处理的赔案近千万件。如此庞大规模的业务和海量数据的处理,如果没有先进和完善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是难以实现的。 20年前就在保险行业从事软件开发、现任中国人寿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的朱宏玲,亲历了中国保险业信息化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1997年,中国人寿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信息技术部。近十年来,中国人寿信息化建设投资近40亿元人民币,建立了一套能够覆盖公司各项业务的IT体系,实现与现有核心运营、销售支持、客户服务、管理决策、风险管控、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的对接和集成,信息技术的水平成为影响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她感慨地说,和20年前比,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建设已经从“配合公司发展”被动的支撑地位转换到“带动公司发展”的引擎轨道上来了。 从2001年至2005年,我国保险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总投入为135亿元,近几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29亿元,2005年35.5亿元,2006年38亿元。根据这个增长速度估算,今年的总投入将超过40亿元,但仍然还不够。 据保监会统计信息部副主任裴光介绍,保险行业中各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总的来看,寿险公司好于产险公司,新公司好于老公司,寿险业务好于非寿险业务。在信息化投入上,我国保险业总投入金额约为保费收入的0.7%,而在国际上,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投入是保费收入的2-3%。投入不足使部分保险公司网络速度慢、设备老化,信息系统难以支持日常业务的高负荷运转,业务中断时有发生。 裴光认为,未来保险业数据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在“数据就是资产”的理念下,以集团或总公司为单位、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大集中”模式,这是保险业集团化以及综合经营的发展需要,也是未来行业信息化监管工作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逐渐成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必将发挥它的引擎作用,引领中国的保险业迈向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