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产险公司提高承保门槛重视利润

  业务减亏初显成效
  “沪上车险已经连续2年全行业亏损,而非车险的盈利压力也非常大。”太平洋(601099,股吧)产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文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仅仅是公司个体,那有可能是这家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有问题;而现在是产险行业出现这样的盈利压力,则表明整个市场背景、经营理念出现偏差。”从这种意义上看,以车险注重业务质量开始的结构调整,更深层次看来是整个产险行业在盈利要求下的自救。
  可喜的是,一系列把关承保、控制费用、注重合规等措施的实施,整个产险行业的盈利情况出现了好转。以过去2年连续经营亏损的天安保险为例,该公司1季度累计盈利的分公司有16家,与去年3月底同期相比,减亏相当明显,利润好转度为42.4%。
  保监会的数据进一步表明,1季度以来,产险行业同比减亏45.2亿,其中产险综合成本率为106%,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虚挂应收保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应收保费余额同比减少13%。同时,商业车险车均保费有所提高。在投资收益回报率方面,1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1.4%,同比上升0.23个百分点。
  扭亏为盈仍面压力
  虽然业务减亏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但面对外部金融危机以及内部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产险行业要在今年实现全方位盈利仍面临较大压力。
  首先是可保资源下降,业务增量呈现不确定性。专家指出,受宏观经济影响,汽车产销量增速下降,企业经营困难,进出口出现疲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因素导致保险需求下降、续保困难、退保增加、因欠费形成新的应收保费等问题。此外,国际再保险市场提高再保条件和分保价格,使得国内产险公司在再保方面的成本压力加大。
  目前,上海产险业务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其中企财险、工程险、货运险和信用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相关产业链条的关系没有理清同样影响到盈利的脚步。陈文康认为,前两年产险公司发展规模的冲动在资本市场红火的“庇护”下,确实掩盖了很多矛盾;但如今这些矛盾暴露出来,尤其是如何解决产业间的利益相关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以车险为例,车险的链条前端是代理销售,后端是汽车维修,这两个行业都实现盈利,唯独车险行业面临亏损,这就是相关产业链条没有理顺的表现。而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货运险、家财险等。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钟明表示,产险行业的关联业务、手续费超标、暗折暗扣等现象依旧没有根除,产险公司一要扩大业务“进口”,二要控制费用“出口”,同时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期间的大量工作不是短时间就能够速成的。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