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产险公司提高承保门槛重视利润
作者:纪云飞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产险业务员小张近来很是苦恼,因为他做的几笔企财险以及车险业务都在分公司核保部门遭遇“卡壳”。而差不多同样性质的业务,去年同期却是拉一笔成一笔,分公司核保爽气得很,支公司经理甚至勾肩搭背鼓励道:“干得不错!有业务先做进来!”
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承保门槛抬高是主要原因。去年雪灾和地震的赔付、车险业务不惜成本的恶性竞争、资本市场的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可保资源的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连串的事件发生,产险公司开始意识到,以往单一追求业务规模的路已经行不通了。于是,强调业务质量,谋求盈利成为转型的关键。
车险业务由于高手续费、高赔付率,以及一系列的恶性竞争,使其首当其冲成为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重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甄别中介业务水分、限制电话车险规模成为沪上不少产险公司谋求车险盈利的主要手段。
沪上某产险公司内部下发的《关于对满期赔付率超标代理机构的管控要求》显示:今年1季度有40家车险代理机构商业险签单满期赔付率超过85%以上,有5家甚至超过115%。因此要求分公司层面与之合作的业务部门控制新车承保数量、把新车和转保车辆的费率折扣降至9折,并建议采取调低新车手续费支付比例至“12%+4%”范围以内、提高三责险承保限额至50万元以上、增加投保别险等措施,以降低满期赔付率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管控要求在去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诸如限制承保、调低费率折扣、增投别险等,明显是为了增加效益而给车险代理机构增加压力,毕竟赔付率已经很难控制。而在去年同期,产险公司近80%的车险来源于中介,而且为了做大规模,对业务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般不会对代理中介如此强硬。
电话车险因为有15%的费率优惠而成为不少产险公司发展车险的渠道之一。但事实上,即便算上平安财险的大头,上海市场上电话车险的发展也并不如外界预期,有的产险公司电话车险内部占比仅为7%左右。沪上某产险公司车险业管部负责人表示,目前电话车险的主要目标客户是私家车主,这部分客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很高,私家车的出险率普遍很高,一定意义上看,私家车客户并不是公司所追求的效益客户。
有知情人士透露,电话车险能否盈利,目前还难有定论。平安电话车险的扩张步伐之所以很大,一方面和公司定位私家车客户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交叉销售领域的考虑,如抓住个人客户再配套信用卡业务、健康险业务等。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