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解读

  近日,由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主编的《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介绍了2007年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准确反映了保险业改革政策导向、深刻分析了保险市场运行特点,并对今后一个时期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既是中国保险业蓝皮书系列的延续,也可谓自成一体,是 2007年和2008年我国保险市场的行业总结和发展展望。

  视角独特,内容创新

  发展报告与以往保险公司和咨询机构的市场分析具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停留在对保险业发展数据的汇总和现象的描述,而是以监管研究的独特视角,对保险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一方面,发展报告将对保险业的分析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处处体现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意识。报告强调保险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领域,积极发挥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切实提高服务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定保险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时,报告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指出到十一五期末,全国保费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保险业管理的总资产达到5万亿元以上。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保险业的综合分析还是对某一侧面的具体分析,发展报告都将对政策方针的分析贯穿其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告深刻认识了十七大报告对保险业提出的新要求,指出要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要深化保险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要加强监管,积极防范、化解风险。报告结合三农问题和医疗改革等问题去分析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发展,从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去分析各险种的情况,丰富了理解保险现状的视角。

  发展报告在保留以往蓝皮书系列整体框架的同时,在内容上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报告在2006年蓝皮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农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社团组织和发展环境四个篇章。新增章节不仅深入探讨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比如对三农保险的现状、成效和不足作出了详细的分析,而且细致描绘了保险业发展的大环境,对于理解保险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报告从政策、法制、供需、舆论和市场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保险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汇总信息,深入剖析

  作为一部反映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行业报告,发展报告数据丰富、资料翔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资料性。发展报告收集、整理、归纳了改革发展各方面的新数据和新资料,包括市场运行、监管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报告将2007年的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与前五年作了比较,以判断保险业的发展趋势。2007年全国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035.76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平均增长是18.17%,平均每年新增保费796.55亿元。除此之外,报告还对财产险和人身保险的发展情况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业务结构和地区结构也作了深入的分析。车险业务占产险业务的比重达到71.14%,对产险公司保费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4.2%。这种车险占比过高、主要依靠车险增长拉动的业务结构状况不利于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市场空间的拓展。2007年,寿险公司营业费用为1006亿元,同比增长46.53%,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业务管理粗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经营绩效仍需进一步提升。

  报告对2007年出台的监管政策作了详细的评析。在产险方面,保监会进一步夯实行业基础建设,加强了对再保险市场的规范、指导和管理,促进了再保市场与直保市场健康协调发展;建立了交强险费率浮动机制,完善交强险制度;继续出台了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积极开展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为产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在寿险方面,保监会深化偿付能力监管,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加强现场检查,提高非现场监管效能,并对不同种类的公司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监管。另外,还颁布了《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对于促进养老保险专业化发展、推动产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权益、改善外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保监会加强制度建设,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完善管理体制,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健全运行机制,初步控制管理风险;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资产战略配置。2007年发布了《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信用评级指引》、《保险机构交易对手风险管理指引》、《保险资金管理办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则。

  关注焦点,直击前沿

  发展报告在对保险业传统课题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加强了对前沿课题如公司治理结构、保险资金运用等的积极探讨,对行业农业保险、企业年金等重要领域的密切关注。三农保险是与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的保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07年年初,保监会会同农业部拟定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定位、财政税收支持政策、补贴目录、保障原则、发展规划等,制订了具体的中央财政补贴方案。财政部以此为基础拟定了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和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的基本方案,并首次列支21.5亿元的预算额度,开展保费补贴试点。2007年年底,三农保险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开办的各类三农保险险种达160余种,全年累计保费收入达53.33亿元。报告详细说明了农业保险的现状,肯定了三农保险的成效和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发展的不足。报告认为,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亟须建立,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仍需提高,三农保险监管针对性也有待加强。

  发展报告指出,2007年是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形势最好的一年,保险资金规模稳步增加,达到26721.94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12.17%,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资金运用渠道得以拓宽,产品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竞争能力和运作能力明显增强。保监会加快推进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制度建设,相继出台多套法规对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控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然而,保险资金运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保险资产负债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市场背景下,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随着信用产品的逐步推出,保险机构在信用风险的控制和分析能力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

  综合判断,展望前景

  发展报告通过缜密的论证分析,对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判断,并对行业前景进行了展望。报告认为,我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制度,优化市场开放结构,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初步建立了市场行为、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增强;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然而,由于保险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还比较薄弱,行业的整体规模、市场体系、专业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保险业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格局没有变。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保险业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保险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机遇前所未有。从国内看,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将持续向好,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逐步改善。按照国际经验,保费收入的增长将快于经济增长,这预示着中国保险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财富快速积累和国民收入提高使保险有效需求相应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为商业保险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而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也为保险业提供了发展动力。报告还指出保险业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一是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全局的联系日益密切,宏观经济波动、财政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利率、汇率、资本市场的变动等,都可能给保险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保险业发展和保险公司经营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二是随着保险业务领域逐步扩大和投资渠道不断拓展,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互动关系加深,保险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加,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传递的可能性不断加大。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