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自律公约”正式生效 不知能否长效?

  8月11日,上海第三份“车险自律公约”正式生效,车险手续费仍然框定为“15+4”。比对上份公约,监管部门加大了对车险手续费违规的处罚力度:对于违规情节严重的公司,第一责任人将被罚款乃至撤换,并停止该公司车险业务3个月。

  新版“车险自律公约”启用伊始,乍看之下成效初显:太平洋(601099,股吧)产险上海分公司与业务部门签署《车险业务合规经营责任书》,承诺严格履行公约责任,自觉遵守车险经营的相关规定;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车险部总经理严建国表示,公司将严格执行自律公约,系统严格控制,核保单单把关,在源头上杜绝违规现象;众多车险中介也低调起来,宣传广告中不见了之前大力承诺的实物或服务方面的返送。

  猛药速效不足为奇。正如业内专家所表示的,这次车险自律公约不单单是监管部门的要求,其实更是保险公司的自身要求。车险是大众化险种,在保险公司的业务占比一般都在50%以上,这样的险种始终亏损,将给公司其他险种的经营带来更大的压力。而首当其冲的规范手续费问题,正好触动了车险盈利的底线。

  事实上,上海车险行业亏损经营已经持续了5年,各家产险公司对车险业务爱之恨之,却又不得不在规模和效益的边缘苦苦挣扎。从今年年初起,车险手续费违规日益抬头,一度突破“40+4”的水平,超额手续费固然为产险公司换来定量的业务,但直接导致车险综合成本超过100%,盈利成为难以获取的奢望。更为严重的是,在超额手续费成为拉动业务“捷径”的背景下,车险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严格守规的公司丧失竞争力,迫于业务压力随波逐流于市场中,导致整个行业一片混乱。

  可喜的是,新版“车险自律公约”启用之初,各家产险公司纷纷表示严格执行,且表面上看已使手续费快速回到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水平上。不过,能否维持长效?多数产险公司的经营者们心里仍然没底。

  在车险市场“交手”多年,各家公司都深知“动态平衡”的道理:过往的市场实践表明,平稳的手续费水平使得沪上各家产险公司处于动态平衡的竞争态势中。如果手续费窗户纸被某家公司捅破,各家公司必须采取措施重新达到相对平衡,引起新的博弈,其结果就是各家公司都陷入手续费超额的泥潭中。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平衡抑或也是暂时的。某产险公司副总坦言,仔细比较近两次的自律公约,其实就是增加了处罚的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关键是表明了监管部门的态度,保监会也高度重视并成立车险稽查小组,而非以前单有同业公会出面,在这个当口,没人愿当“出头鸟”,所谓宁愿勒紧裤带也要先看三个月再说。

  但是,在现行“15+4”的手续费标准下,大公司生存易、小公司生存难,每家公司都有考核指标和业绩压力,在这根指挥棒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违规问题依然难以杜绝,只不过会从明处走向暗处罢了。据悉,已经有不少车险中介利用费率浮动的幌子做起变相降价的文章。

  回头再来看对于公司责任人的处罚。如今分公司一级的负责人多为职业经理人,总公司每年给出一个业务指标,完成得好可以获得高额年薪,一旦业绩不好,走马换将也是司空见惯。违规严重的处罚成本是罚款10万元,但和几十万乃至百万的年薪相比,这样的博弈成本实在太小,更何况如何核查、如何处罚也并没有先例可循。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业绩指挥棒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车险自律公约”要想形成长效机制很难,或许从“车险自律公约”本身进行了三次调整中就能读出一丝无奈。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