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保费涨价 好事坏事?
作者:陈欣 来源:东方早报
层层手续费盘剥,致使车险业务亏损连连,最终会影响理赔质量,将损失转嫁给消费者。
车险保费好像变贵了?自2009年以来,部分上海车主、特别是习惯通过业务员、4S店等传统渠道投保的车险投保人,对于保费的上涨可能会有明显的体会。
保费的小幅度上涨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近日,一些财经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了一篇题为《部分保险公司陆续提价,15万元车保费涨300块》的报道,引发很多关注。
车险保费看似上涨,其实是车险手续费下调所致,笔者认为,其背后透露的是整个车险市场的理性回归。
高额手续费弊端丛生
如果对上海车险市场有所了解的话,可能会对前几年上海车险价格战的激烈程度记忆犹新。作为一个大众化险种,车险业务历来是财产保险的“半壁江山”,也是财险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一些中小财险企业来讲,车险更是决定其生死存亡命运的当家险种。加之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车险中介机构居间“翻江倒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家保险公司争相打起了“价格战”。
而超额支付手续费就是保险公司最常用的手段。为了最大限度拉拢客户,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或者中介机构都会直接返回给客户一部分佣金,也就是变相打折。
而对于掌握着车险绝大多数销售资源的代理渠道,保险公司也是“爱恨交集”:纷纷“弯腰”、“让利”,竞相抬高代理手续费比例,远超过规定的15%。
高额手续费虽然乍看上去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便宜的保费,但实际上却是因小失大:一方面消费者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中介机构拿到的折扣参差不齐,在投保过程中容易产生更多误区和纠纷;另一方面,经过层层手续费盘剥,保险公司承担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包袱,车险业务亏损连连,从而无法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服务品质,特别是车险理赔服务质量的提升中来,特别严重的,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导致个别财险公司“举步维艰”,从而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对车险客户的优质服务。
限制折扣,重拳出击
综观2008-2009年,几近混乱的上海车险市场由于监管部门的介入,开始亮起丝丝曙光。
监管部门几记重拳连续组合出击,折扣限令、上海市车险自律公约强势出台,“15+4”成为手续费上限界定,并配合一系列严峻的处罚力度。雷霆万钧之下,上海车险市场秩序也迅速好转,高额违规手续费现象急转直下,车险手续费下调,业务员或者中介机构返还给客户的折扣也随之回归正常状态。
因此,目前保费的小幅度上涨,其实是上海车险市场秩序趋于规范、理性回归的直接体现。相比较前段时间的“车险手续费之乱现象”,车险手续费的规范无疑有助于整个行业走出恶性价格战的泥潭,从而走到健康的良性循环上来。
归根结底,保险作为一种没有实质形体的商品,消费者真正购买的是保险公司一系列对应的保障服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质收益、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并不是各家保险公司近乎自杀式的价格比拼,而是保险公司服务品质、偿付能力的稳步提升。
笔者衷心提示各位车主,购买车险时,请务必注意选择正规的保险公司的营业网点或具有保险监管部门核发的专业、兼业代理资格证书的保险中介机构,投保时除价格因素外,还应考虑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水平。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