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盟车险代理生存艰难或转型电子商务
险“见费出单”管理制度,即车主购买车险(包括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必须刷银行卡缴费,车险销售机构不能直接收取现金。这一“见费出单”制度进一步削薄了车险中介的利润,并增加了中介机构的物流成本。
另外,以往中介公司一般与保险公司月结保费,挪用客户保费的恶性习惯也使得中介公司经常处于欠款危机之中。 “代理公司当年收取30%、40%手续费的好日子过惯了,随着车险市场的不断规范,如今利润被压缩,又不能挪保费作他用,车险中介自然生存艰难。”某车险公司副总直言。 事实上,保险代理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普遍面临着生存压力大的问题。据上海保监局统计,2009年上海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全年亏损516.56万元。属于价格敏感型的“车险”,在实施车险手续费自律公约以及大型保险机构纷纷涌入电话销售市场之后,保险代理机构逐渐失去市场。保险代理机构在车险业务上再无优势可言,不得不开始面临转型。 电销产品来势很猛保险公司抢食 除了硬性的行业规范压力外,近两年,一直以电话营销为重点,布局全国网店进行扩张的车盟从众、盛大车险还直接受到了来自产险公司的直接电话车险业务的围攻。 平安产险2007年开启了电话车险。到2009年,平安产险全国电话车险收入已经高达42.5亿元,其中在上海市场的车险收入高达 6.15亿元。 “车险中介跟产险公司根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产险公司电话销售的车险可以打八五折,而车险代理扣除人工成本后,只能打九三折左右,价格上没有优势,客户自然会大量流失。”上述车险中介副总经理叹气,“现在上海市场上,21家有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中,有18家都开拓了电销渠道,这两年来已经有三四家车险代理公司陆续关门。” 一家车险公司高层分析说,平安产险3年来培育电话销售市场,即使在媒体宣传、市场推广上大手笔投入,但由于是批量采购,成本并不算高。一旦达到一定规模,盈利并不困难。“目前车险中介的困境,关键看中介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细分客户人群,这才是最根本的竞争力。价格战从来不是长久之计。”该车险公司高层说。 “一个健康规范的保险市场需要经纪代理服务,并不是由保险公司既做球员又做裁判,制定保险条款,又用电销抢占市场,还负责理赔。从这点上看,这两年对中介的政策有矫枉过正之嫌。”上述车险中介副总经理认为,市场化竞争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应该被鼓励。 车险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