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需整改

  新快报讯 (记者 张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期限已过一周,未达标险企的整顿工作已悄然开始。昨日,有消息称,保监会已暂停部分险企的省区业务。对此,专家表示,一批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90后”财险企业已普遍遭遇发展瓶颈,增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财险公司内部业务结构得到调整后才有可能实现行业盈利。

  偿付能力仍亮红灯

  针对财险业“赔本赚吆喝”的现象,2008年8月29日,保监会就下发《关于印发〈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保监发[2008]70号,简称“70号文”)。随后,保监会再次发文要求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必须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达标,但如今时限已过,没有达到标准的保险公司将被叫停部分省区业务直至整改完毕。

  昨日有消息称,天安保险即在此次被整顿的范围之内,不过,对此消息,天安保险方面并未予以承认,而表示此次部分省区业务的变动是出于自身业务调整的需要,称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主动降低赔付率较高业务的比例,往赔付风险较低的业务倾斜。

  而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确仍有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达到标准,保监会也将在近期公布相关数据,包括公司资本金等在内等数据都将披露,是否存在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也将公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分析认为,目前一批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90后”财险企业在过往的经营中,存在产品同质化、价格恶性竞争现象,耗尽了注册资本金,目前已普遍遭遇发展的瓶颈。“其中,股东实力强的公司获得不断增资以达标继续经营,股东实力弱的公司则经营困难。但增资使偿付能力一时达标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关键的问题是调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整顿效果已显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8月底开始的财险市场整顿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在“70号文”发布后,尽管去年的全国财险承保仍然是亏损,亏损额已大幅度收窄,1月至8月亏损88亿元,而到9至11月份则收窄为8亿元。同时,财险综合成本率和综合费用率也双双降低,至11月底的综合成本率105.7%,比6月底低了近4个百分点,而综合费用率35.26%,比年中也低了2.61个百分点。

  在广东财险市场,广东保监局从去年12月份开始推行车险“见费出单”管理,财险公司销售车险一律通过银行转账将客户保费直接划归公司账户,而避免了中介代理机构截留保险费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财险公司应收账款的风险问题。

制作维护:车酷网   Copyright © 2007-2011    京ICP备09020517号  客户服务:010-64114059 QQ3582293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