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创新 不中介—保险中介机构营销优势探究之三
“到‘十二五’时期末,我国基本建成一个业务规模较大、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结构合理、服务领域广泛、运营诚信规范、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保险中介市场。”在由保监会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组织编写的《“十二五”期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与监管研究》里,这段有关“十二五”中国保险中介行业“基本目标”的话格外醒目,相信至少在5年内会让中国保险中介同仁一直津津乐道、意气风发。 方向:从大着眼 创新发展模式 能否画好这幅蓝图取决于手中的笔,在大童保险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林克屏眼里,这支笔就是“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保险公司的经营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对保险中介行业生存空间形成了强大压力。由于保险公司管理,渠道经营产品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模式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保险中介机构的生存空间造成压力。”浙江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张秘书长感慨,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一样,本来应该是专业中介机构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但近年来大量保险中介机构心思不在这里,或者说还腾不出精力用这个心思,问题不少,麻烦也不少,部分机构甚至还在想怎样靠违法违规来发展业务。“中介机构不创新发展模式,就是断了自己的前程”。 中国保监会今年下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及《“十二五”规划》,向全行业发出了加速保险业产销分离和专业化分工的强烈信号。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在《中国保险2020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与变革》中预测,“未来中国保险市场将形成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专业保险公司和专业化销售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竞争格局”。可见,保险专业中介任重而道远,重任在肩。保险专业中介唯有创新发展模式,尽快做大做强,稳步提高对队伍、销售和服务的承接能为,才能发挥营销管理体制改革生力军的作用。 创新发展要实现“四化”:集团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林克屏认为,实现全国性作业的中介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正大幅提升,其在中国保险销售领域的业务贡献、模式探索、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视,可见,集团化发展的机构模式将成为专业中介做大做强的基本保证。 专业化发展将提高保险中介在销售和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市场化是保险中介创新发展的基础。国际化则是中介机构创新发展模式的基本方法,包括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吸引外资,以及走向海外资本市场。保险专业中介行业在我国是新兴行业,但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和运作规则。与国际接轨,在经营规则、理念和方式等方面,积极借鉴和学习全球先进企业和发达市场的经验,会为中介机构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大量的灵感和方法。 路径:从小入手 创新销售服务模式 “广大中小中介机构在未将‘集团化’等大战略提上日程前,应该时刻积极投入销售服务环节的创新工作。”广东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会长戴传保表示。传统的保险经纪公司,在收费形式上与代理人一样,即通过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佣金来实现。这种做法使客户无法区分保险经纪人和代理人。广东的中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推出一种“A+B+C”的创新收费模式, A为顾问费、B为经纪佣金、C为协赔费。通过这种收费模式,在本质上与代理人的展业模式区别开来。戴传保介绍,这种创新模式通过强化客户对保险经纪人作为保险顾问这一独特法律地位的认识,一是改变了过去业务收入只从经纪佣金而来的单一模式,使得保险经纪人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确;二是减少了对保险公司佣金比例确定的依赖,既有利于中介公司开辟新的业务盈利点,同时也有利于客户监督中介公司的各环节工作。 环亚社区保险超市不久前在上海卢湾区正式开业,引起业内关注。据了解,该保险超市是上海保险业第一个获得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也是上海保险中介为创新保险中介发展模式和实现“保险中介服务进社区”构想的有益探索。定位于社区中高端客户,针对传统保险中介营销模式的不足,充分利用保险经纪客观、中立的立场及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能力,让社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保险顾问服务,以及全新的“货比三家”的保险销售手段。据一位上海保险公司老总介绍,预计在3年内,上海这样的保险超市门店将激增30-50家。 进入“十二五”新时期,中介行业的创新都应在销售和服务的具体环节寻求突破。戴传保介绍,一方面,要围绕培育强大的分销能力上下工夫,迅速扩大销售业务规模,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和业务占比,建立自身在销售领域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保险中介接触消费者、熟悉市场的优势,从产品研发、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丰富和创新现有保险产品体系,改善保险消费者的消费环境,优化保险业的运营支持系统,提升保险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保险专业中介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在于把握营销体制改革提供的机遇,并在其中有所作为。“专业中介主要承担保险产业链前端的销售和后端的服务,这就要求保险中介必须要大胆地进行销售服务模式的创新。”林克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