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介市场步入调整期
来源:金融时报
在全球肆虐的金融危机下,与保险业相生相伴的保险中介市场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数量众多且实力整体有待提升的保险中介机构如何才能够顺利渡过难关并寻求到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考验着众多保险中介机构的智慧,也对监管机构的策略提出了挑战。
市场优胜劣汰 “两极化”格局正在形成 3月16日,在中国保监会召集多家保险中介机构召开的保险中介座谈会上,尽管与会代表的措辞不尽相同,但对于保险中介市场将伴随金融危机进入深入调整阶段的看法却基本一致。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规模较小、市场定位不准确的保险中介机构将被迫退出保险中介行业。而监管部门则有可能通过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强化从业资格管理等措施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这样在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方面,可能形成较明显的数量上的落差。”长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申河认为,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和监管部监管力度加大的双重作用,保险中介主体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加大,相应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可能上升。 长安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唐寰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很快,但保险覆盖率仍然偏低,当前国内保险中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保险中介市场还有待深度挖掘和发展。与此同时,国内保险中介机构绝大多数存在着资金规模小、人员机构少,生存困难的问题。因此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保险中介行业的并购与重组将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保险业生态也将在这次变革中发生根本性重塑。”四川泛华保险代理公司董事长胡义南则直言,中国保险业将由单纯追求规模增长转变为重视经营效益,市场细分时代来临,成本管理将逐渐精细化,社会化分工加快。此外,“强者更强,保险企业两级分化将明显加剧”。 期待诚信规范经营 呼吁提高“准入门槛” “大量经纪公司的退市不但影响了投资者对保险经纪行业的信心,也让保险消费者对保险经纪人的生存能力产生怀疑。”北京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平表示,由于部分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保险经纪企业在市场中只能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来争夺市场,或通过依附保险公司来求得生存,这使得经纪公司的市场定位发生变异,让本来就弱小的保险经纪行业发展愈发艰难。“因此,我们建议是否可以适当提高保险经纪行业进入的门槛,不求多,但求精。这样也可以为现有保险经纪企业创造相对宽松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如此观点也得到了长安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唐寰的认可。他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资金规模小、人员机构数量少、技术服务水平差的保险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立身于市场大多不是用自己的技术、服务与品牌,而是依靠关系、依靠非合规的营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也给保险中介行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建议从规范保险中介市场、鼓励规范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建议结合分类监管办法的实施,建立保行业内业务资质评定体系,包含资金规模、人员机构数量、技术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市场信誉等指标,并按照保险中介机构的分级类别,确定其展业区域、展业领域、展业规模和佣金收取标准。” 扶优罚劣 分类监管新体系呼之欲出 如果说提高准入门槛是市场上强者的“一相情愿”的话,那么实施分类监管制度则是市场和监管机构不需要沟通便已达成的共识。 据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透露,“分类监管、扶优限劣”将是今年保险中介监管的主要思路,监管机构将通过加强监管引领保险中介市场规范发展,针对监管对象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监管,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手段以有效地分配监管资源。此外,监管机构将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业务量较大且遵纪守法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 “通过实施保险中介机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以资本规模为核心的保险中介机构风险监管新体系。例如对于注册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保险中介机构,可允许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和从事保险经纪、代理和公估业务,较大保费规模的业务只能由此类公司参与投标,鼓励此类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等。对于注册资本刚达到最低要求的,则只能在特定区域和特定保费规模内参与投标。”在唐寰看来,这些措施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保险中介行业,促使现有的保险中介机构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迫使一些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的保险中介企业加速退出市场,改变目前保险中介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对促进保险中介机构做大、做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监管机构应对经纪机构的监管实现按资质、品牌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由保监会建立经纪机构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评价并在社会上公示评价结果,从而为市场选择经纪公司时提供一个权威的参考依据。”江泰保险经济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开涛如是建议。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