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改革开放30年 从激情走向成熟
,而不是自己的销售需求。 ”
在开启了第一单后,司存伟很快在同一大楼另一家做羊绒的公司成功地给每一位员工投了保——13张意外险保单,加上上一家公司的6张保单,司存伟获得了公司的“首日销售量最大”的大奖。 1992年12月,司存伟从业第一个月的收入为400元,在当时平均工资两三百元的情况下也算不错了,不过就在一年以后,随着客户的积累,他的收入已经达到了七八千元。 虽然此后司存伟从销售人员转为了内部管理人员,一直到后来的分公司总经理,他仍然很追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业务员前三个月只能卖意外险,虽然收入少,却能向客户强调保障功能,那个时候的精神状态很难得,一天必须拜访20个陌生客户,每天都要跑到晚上七八点,没一点怨气充满干劲。 ” 2001:高速扩张的时代 1993年,干了一年的代理人的司存伟转到了公司意外健康险部,国内第一个在机场销售的航意险模式就是司存伟借鉴台湾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障体系一手创办的,也是在这一年,司存伟从复旦博士班里肄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保险事业。 1995年,司存伟任公司培训科科长,开始了对代理人的培养和管理,在接下来的六年中,司存伟看到的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发展,他把目光开始投到同行的产品、管理体系。因为自1995年起,国内寿险业已经不全部是哪一家公司的天下,司存伟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同业寿险公司的竞争,他想:走出去或许能够看得更客观。 2002年,司存伟放弃了优渥的外企管理人员的福利,离开上海来到一家内资寿险企业的北京总部,重新接受培训、上岗。有意思的是,在人员的选拔上,公司也是不拘一格的,培训班里除了保险业内的,还有从党政机关领导、县委书记、常务副市长等岗位上来竞聘的非业内人士。司存伟在这里的这一年,也经历了公司从8个分公司扩张到27家分公司的飞速发展期。司存伟回忆,不少中资寿险公司都是自2001年起进入全面扩张期的。 而在这家中资寿险企业工作的两年里,司存伟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时任公司个人业务部总经理的他不再是外资寿险公司中管理某一区域的领导,而是要从 “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战略性地对各地区的分公司进行验收、审核工作。在这短时间里,司存伟看到了中国寿险市场的最大特点——区域差异性。 “不可能用某个固定的模式去套全国各省市的工作,东、西部城市从经济结构到文化上的差异都很大,”司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