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改革开放30年 从激情走向成熟
晚报记者 崔烨 来源:新闻晚报 ———保险背景资料 1992年 中国保险市场开始对外开放,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1995年 保险法制建设逐步走入正轨,新中国首部《保险法》颁布并实施。 2004年12月 中国加入WTO保险业过渡保护期结束,中外资保险公司公平竞争。 1992年,当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进行大规模招聘时,司存伟正在复旦读管理学博士,他在南区食堂的报栏里看到这则招聘时,没有想到会与保险结下17年的缘分。在这期间,从外资保险普通销售人员到管理人员,再到中资保险的高管,现任光大永明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司存伟见证了保险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1992: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的保险业与现在完全不同,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神秘,属于紧缺资源。同时,保险公司也没有内勤外勤之分,司存伟是在学校里写了三封信才加入保险行业的的,而职位也不是他原计划与自己所学相关的防损工程师,而是销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保险代理人。 以现在的眼光看,复旦的在读博士去当代理人有点大材小用,但当时由于保险完全是个全新的事物,司存伟每天去当时上海最好的写字楼之一——上海商城波特曼培训,充满了创业的激情。而当时班上27个同学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有10多个硕士生。 司存伟至今记得自己当代理人的第一天:1992年12月7日星期一,司存伟晨会结束后来到了大街上开始保险销售,在上海商城的大门前,他以掷硬币的方式选择往静安寺方向走,当时的南京西路还没有中欣广场、嘉里中心,而是一排小店,司存伟和同事一起走了几家,均被婉拒了。走到南京西路华山路口时,终于看到了一栋比较大的写字楼,但楼里的人或以“保险公司员工为什么不待在公司里跑到大街上来”或者“没听说过你们公司”拒绝了司存伟他们的销售。 很快到了中午,一无建树的司存伟大冬天只穿了一身西装却热得一身汗,夹杂着紧张和一点点的沮丧。在打发了午餐后,他还是打起精神来到了当时的百乐门大厦,在四楼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司存伟看到三个年轻人,可能是年轻人聊的话题更多,话匣打开后司存伟得知三个年轻人是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跳”出来开公司的,而对方也终于弄清楚了保险是怎么回事,并且很爽气地一人买了两份保单。司存伟清楚地记得,这6张是每份价格为38元、保障期为半年的意外险保单。这也给了司存伟很大的感受:“要关心客户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