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传奇(下)
时经济政策下,政府减少对刘鸿生企业的贷款,改由四大家族投资,刘鸿生实际上成了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被架空的总经理。”整个抗战时期,刘鸿生直接或间接投资后方各省的企业有18家,投资总额近千万元。但他在一片空地上创建起来的刘氏企业,不断遭到官僚资本的侵吞,“每一次增资,刘家的资本就被削弱一次”,各个工厂公司的董事长都由这几家的要人担任,结果“我们刘家的所有资产等于白白奉送给他们,我们将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我这个总经理变成了他们的小伙计了”。到1945年,这18家企业中,官股已占总股份的4/5,私股只剩下1/5,真令人有“为谁辛苦为谁忙”之叹。
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刘鸿生艰难恢复、重整原有的企业,并有所扩展,但在外货大量倾销、恶性通货膨胀、金圆券巧取豪夺中,刘鸿生悲观绝望地看着所属的工业企业陷于停工与减产,而被迫走上了商业投机之路。1948年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蒋经国跑到上海“打老虎”,强迫刘鸿生将黄金800条,美钞230万元和银元数千元换成金圆券,到头来变成一捆废纸。 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结束了,国民党政权行将覆亡。作为一个国共双方都了解的民族资本家,何去何从,刘鸿生彷徨、苦恼、害怕。他一度想赴台、去港,但举棋未定,不敢贸然行事。 他的六子刘念悌(即刘公诚,在抗战时奔赴延安,当年刘鸿生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曾秘密资助5000元,刘念悌用来筹建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刘家讨论紧急应变的“家庭会议”上,一再劝说父亲坚定信心,把企业留下来,说共产党的政策是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不必怀疑疑虑。但在刘家,念悌是小兄弟,人微言轻。他的意见得不到重视。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随后,新华社的一则广播传到了刘家:“请刘鸿生先生留在上海,不要走。解放军保证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保护刘氏所有工矿企业,保证刘先生全家人身安全……”刘鸿生感触颇深,权衡利害,决定留在上海看局势,但是刘公馆已被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上海社会局长陈保泰每隔1小时与刘鸿生通一次电话。眼看危险已迫在眉睫,刘家人正欲以心脏病发作为由把他藏往中山医院时,陈保泰带着武装上门了。“汤总司令有请,蒋总统已派来专机,请刘老先生飞广州,参加紧急会议,共商国是。”不由分说被架走了。刘鸿生毕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