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保监局在财产保险监管工作中,牢牢把握车险这一关键险种和重点领域,抓住当前车险市场处于转型调整关键期的基本特点,坚持“四个并重”,拓展监管维度,巩固车险市场向好趋势,推动全省产险业科学健康发展。
一系列反映市场发展和秩序情况的数据表明,实施车险多维度监管成效显著,安徽省车险市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前5个月,全省车险实现保费收入47.12亿元,占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中交强险保费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6.51%。全省车险业务经营效益为2.63亿元,同比增长163%。全省17个市中有16个实现盈利。综合费用率26.97%,同比下降2.11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66.31%,同比下降1.32个百分点。应收保费率和保费批减率在低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下调,分别为0.22%和1.30%,同比分别下降0.1个和0.13个百分点。
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安徽保监局按照“立案在上、查处在下”的原则,重点对部分产险机构开展解剖麻雀式的检查,一旦发现公司在中介业务、费用列支等方面的违规新动向,力求查深、查透、查实。检查中,通过“外调内谈”获取关键证据,“以点带面”扩大检查成果,“查下促上”强化责任意识,“标本兼治”强调内控执行,切实保证检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在规范车险市场秩序工作中,该局坚持车险市场月度分析监测制度,为现场检查提供数据支撑,着力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效益监管
近年来,安徽保监局在保证数据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车险经营结果的评价,实现过程监管与结果监管并重。一是通过规范承保来提高保费收入的充足性,关注各公司条款费率执行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指导行业协会开展承保自律并开展行业互查。二是定期监测费用率,对于长期高成本经营、亏损严重的公司实施严厉的监管措施,直至退出市场。三是对理赔环节内外勾结编造假赔案、虚增理赔费用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赔付率真实性。
强化内控监管
安徽保监局坚持市场行为监管与内控有效性监管相结合,调动公司内生的动力,增强内控管理的有效性。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堵塞承保、理赔关键环节漏洞,确保见费出单、资金零现金支付、赔款直接到客户、手续费跟单等制度执行不走样。二是加强信息化监管。推动交强险、商业车险信息平台先后上线,研究平台功能的拓展和升级,探索与交警部门联合推动交通事故与理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三是落实问责机制。要求各产险公司严格执行《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加重各级高管人员、部门负责人,尤其是省公司的管控责任,发挥内控在推进合规经营进程中的内生性作用。
强化服务质量监管
安徽保监局始终将服务质量监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部分产险机构拒保摩托车、拖拉机等特定车型交强险问题,在推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摩托车和拖拉机交强险地区费率的同时,加大宣导力度,要求产险公司做到承保服务到位。指导保险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公司制定承保自律方案。要求各公司在营业网点张贴交强险承保告示,在车辆管理、农机监理部门设立交强险承保点,在拖拉机年检时派人随同农机监理人员深入乡镇,提供交强险承保服务。今年前4个月,全省车险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30%,各产险公司承保拖拉机总量同比增长58%,交强险投保难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此外,近年来,安徽保监局在理赔服务质量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今年上半年,重点是完善《安徽省机动车辆保险理赔服务质量测评办法》,建立系统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重点突出立案率、结案周期、投诉率、估损偏差率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信息查询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产险公司三方联动做好车险服务测评工作,并将测评结果以一定方式予以公布,督促公司改进理赔服务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理赔服务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