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损坏案例与分析(三)
案例三:泥浆泵气蚀损坏案 案情: 2008年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厂用于污水处理的泥浆泵损坏,拆检发现泵的转子严重气蚀损坏,被保险人要求保险人在机损险项下予以赔偿。开始时保险公司以气蚀属于保险单除外责任条款所约定的“孔蚀”情形为由,予以拒赔。而被保险人抗辩认为,气蚀不属于保险条款约定的“孔蚀”的情况,同时气蚀的发生与安装设计有关,应属保险条款中保险责任项下所约定的“设计、制造或安装错误、铸造和原材料缺陷”范围,坚持要求保险人予以赔偿。几经协商谈判后,保险人最终同意赔偿。 案件处理分析: 右侧的照片是泥浆泵损坏后的转子损坏情况,气蚀的特征非常典型。从照片即可判断,泥浆泵转子为气蚀损坏,保险人对事故原因的认定是正确的。在对此案的处理上,保险人开始认为“气蚀”等同于保单中所约定“孔蚀”的概念,不属于保险责任,予以拒赔,其后被保险人根据对气蚀发生的原因提出“气蚀的发生系由于设计安装位置不当”,应属于保险合同责任范围约定中“设计、制造或安装错误、铸造和原材料缺陷”范围。被保险人同时提出,该泵安装使用时间并不长,损坏事故发生完全意外,符合保险责任关于“突然的、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坏或灭失”的要件。虽然保险公司对本案最终以赔偿了结,但是从技术分析到保险条款的约定看,确有必要对此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看气蚀的形成原理:泵运转时产生的低压使液体对气体的溶解饱和度下降,进入泵的低压区的液体因压力下降溶解气体过于饱和而溢出(瓶装碳酸饮料和啤酒等开盖产生气泡即此道理)。同样道理,液体进入高压区后气泡受到压缩和饱和浓度增加的溶解作用急剧缩小以致消失,这时气泡消失前占有的空间(空穴)由周围液体以很高的速度填充。填充空穴的液体高速运动并产生很强烈的水击作用,其冲击应力可达数百甚至数千大气压,犹如子弹甚至可以将壁厚击穿,频率可达几万次/秒。这种由于高冲击应力和高频率的水流冲击长期作用,在产生很大的噪声同时,会使泵零件表面材料从发生裂纹到点状剥落,称为气蚀。气蚀是液体冲击的作用所致结构材料疲劳损坏的一种形式,称冲击疲劳。气蚀现象发生的条件与泵的吸程、液体密度、温度、结构和泵的过流(叶轮等)材料有关。其他条件确定后,泵的吸程设计就是避免气蚀形成条件的重要因素,对泵吸程的设计要求为:吸程=标准大气压-汽蚀余量-安全量,其中汽蚀余量指泵入口处液体所具有的总水头与液体汽化时的压力头之差。 通过对气蚀形成的原理和发生条件的了解,首先可以确定保险人对本案事故损失发生的原因,即“气蚀”的技术分析是毋庸置疑的,而另一方面,被保险人提出的安装位置错误的问题确实存在,因为在对该泵的安装上,对吸程设计的考虑不足。尽管设计缺陷是本案事故原因,但对于保险责任是有探讨的必要的。前面关于减速器齿轮点蚀损坏的案例已经述及,将点蚀解释为保单中约定的“孔蚀”是牵强的,同样,把气蚀解释为或等同于孔蚀从目前看也依据不足。这使我们很困惑:在机损险保单除外责任中所规定的“孔蚀”到底是什么概念呢?实际上,在原英文保单中对除外责任中“机器设备运行必然引起的后果,如自然磨损、氧化、腐蚀、锈蚀、孔蚀、锅垢等物理性变化或化学反应”的约定是这样表述的:“Physical or chemical reaction such as wear and tear, cavitation, erosion, corrosion, rust or boiler scale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ordinary use or operation”。英文中的“cavitation”实际指的就是“气蚀”,对于点蚀或者化学腐蚀的点状坑、斑,英文中一般用“pitting”表示,这点和国内的一些专业表述相似。由此可以看到,如果按照英文条款理解,气蚀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国内现有的机损险保单条款中“孔蚀”的概念,翻译初衷可能是希望包括点蚀、气蚀甚至其它点孔状的蚀损,但一旦保险双方对这些表述存在不同理解,以目前的中文条款是容易产生不同意见的。 |